沈嘉蔚 官方网站

+收藏:http://shenjiawei.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以沈嘉蔚的方式向历史致敬
2011-06-04    浏览(1366)    作者:沈嘉蔚    来源:沈嘉蔚 官方网站

“沈嘉蔚是一个活的历史传奇。他的《为沈嘉蔚们伟大祖国站岗》在特定历史时刻界定了中国式的阳刚与革命。”—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

1989年1月,沈嘉蔚到达悉尼。他一无所有,但相信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就可以活下去了。他给四个月后出生的女儿取名曦妮,表达自己对那一片新大陆的热爱。

他在达林港和奇境乐园给人画写生头像。20块澳元一张,一画五年。后来要置业了,到处看房子,在有一栋房里他看到墙上一张头像速写有点意思,过去一看正是他自己的署名。

沈嘉蔚为来往的游客画了5000多张头像,这5000张头像的主人,大概没有想到这个操着中国口音的英语、为自己笑眯眯地画像的小个子男人,后来也为澳洲总理霍华德画像,为丹麦王妃画像,而在此之前,他还画过一幅叫做《为沈嘉蔚们伟大祖国站岗》(以下简称《站岗》)的油画,在2009年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795万人民币成交,成为那一年世界经济低迷情况下拍价最高的红色油画之一。

《站岗》是沈嘉蔚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做知青时的作品,因为江青的一句评语而平步青云,成为中国美术馆的收藏作品。但随着文革的结束,又被“赶”出美术馆,成为黑龙江美协地下室里被人遗忘的一卷破布。后来辗转回到沈的手中,被继续当破布塞到床下,直到17年后的1997年,古根海姆博物馆为了举办《中华五千年》大型展览来借调,这幅画才得以重见天日。展开此画时,所有人都惊呆了。脱落下来的颜料碎片洒满一地,后来又从画面上洗出几盆黑水。此画的经历让人想起阿﹒托尔斯泰曾经被人广为流传的关于知识分子改造的一句话:“在清水里泡三次,在盐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幅画不是画,是一段属于个人和历史的传奇,沈嘉蔚以795万元的价格与之告别,不是为了钱,是为了他计划中的另一件作品:《巴别塔》。沈嘉蔚介绍,《巴别塔》一共四幅,第一张7.2X7.2米,第二、三张7.2X3.6米,第四张3.6X7.2米。拍卖《站岗》的收入,可以让他专心创作,同时,也可以让他买一块地造一个画室来绘制和展览这四幅尺寸超大的画。

沈嘉蔚作品《巴别塔》的构思来自于圣经里的同名故事。上帝不想让人修成通天塔,就给他们各自不同的方言,结果人们彼此无法沟通,这塔就半途而废了。沈嘉蔚用巴别塔来比喻共产主义大厦,苏联和中国一吵架,共产国际就“语言不通”了。列宁也对“塔”感兴趣,他曾请未来主义艺术家塔特林设计一座第三国际纪念碑。塔特林就打算在红场上造一座几百米高的,螺旋上升似乎要刺破天幕的倾斜的金属塔,以代表战无不胜的革命的力量。这座塔最终没有建成,但成为了世界现代美术史上一个未来主义的代表作。沈嘉蔚画《巴别塔》,也是向塔特林表达敬意。

沈嘉蔚想记录国际共运的兴旺和衰落。国际共运史中那些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光是历史和公共领域的,也是属于沈嘉蔚个人的,跟沈嘉蔚的成长相纠结的。沈嘉蔚2008年1月第一次去莫斯科。他不会俄语,所以跟当地人完全不能用语言沟通,但沈嘉蔚坐在地铁里,看着那些俄国人,特别是那些中老年人,他觉得自己完全了解他们,就像老熟人一样。在50年代的中国长大,沈嘉蔚是一个苏联通。少年时代的沈嘉蔚感觉自己就像是苏联人一样。你让沈嘉蔚画苏联红军,任何细节都不会出错,每个红星和肩章都不会放错地方。沈嘉蔚现在对苏联没有乌托邦的幻想了,但仍然有强烈的苏联情结。150年的国际共运史,都活在沈嘉蔚的脑子里。
四张图将通过对与共运有关的人物的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刻画来讲述国际共运的历史。革命的残酷性是主题之一—“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普列汉诺夫1918年在其遗嘱中预言:这场革命将吃掉自己的孩子,甚至自己的父母。斯大林杀掉了70% 的中央委员,89%的元帅和将军。这些都会在画中得到展现。共运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毕加索,马蒂斯、莱热、古图佐、弗丽达-卡洛等都是共产党员,里维拉与西盖罗斯还先后担任墨共总书记。他们的作品沈嘉蔚也会将之融汇其中。

沈嘉蔚对“革命”历史题材一直情有独钟。1987年,沈嘉蔚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沈嘉蔚说这张画是要尽可能真实地记录下三十年代的中共人物的精神面貌、气质、服装,以使历史回到一个更加真实的层面上来。沈嘉蔚的创作从此被人称为“新历史画”……

沈嘉蔚的“历史画”在18、19世纪曾一度被给予极高的地位,主张以理想化、典型化的手法“凝固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后来在摄影技术的出现以及印象派画风的影响下,渐渐式微。但在中、苏等国家因为“革命需要”而得到重视。沈嘉蔚从小看着苏联美术长大,有机会就画历史画,做知青的时候,因为是在建设兵团,就被要求只能画兵团生活,更如饥似渴地想画历史画,但后来随着艺术眼界的开阔,才了解到自己是在一个“行将死亡”的画种上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

沈嘉蔚对新历史画的定义是:打破时空,将看似无关的人物放在同一画面内,解构现存意识形态和判断,企求历史的真实面目。沈嘉蔚最近10年都在实施这个概念。沈嘉蔚反思了电影对历史画的冲击。传统历史画试图通过某个瞬间来讲故事,而电影可以轻易地再现任何场景,因此历史画的功能改变了。但演员却不敌肖像画的神似。沈嘉蔚想通过逼真的形象之间形成的张力吸引人,促使人思考。沈嘉蔚将不同的人物跨越时空放在一起,让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价值观的观者可以自由地去联想和推断。沈嘉蔚所做的,是给出一些引导性的形象之后,尽量退居幕后,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从而使历史画从“静”走向动。

标签:沈嘉蔚,向历史致敬
分享: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